疗愈生意催生蓝海亦引争议,专家:理性看待请勿盲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15:43: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肖暖暖 于瓅

在都市快节奏运转与高强度压力的双重夹击下,“疗愈”正在成为一门大生意。

写字楼午休时段的颂钵、冥想课程悄然兴起,社交媒体上“抱树疗法”话题持续升温,《我的阿勒泰》等治愈系影视更带动了新一轮文旅消费热潮。这些原本小众的疗愈方式——从音疗到自然疗法——正通过社交平台的传播效应迅速破圈,催生出规模可观的新兴市场。

然而,快速扩张的疗愈产业也面临诸多质疑。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部分项目收费高昂但效果存疑,甚至被批评为“收割焦虑”。

当“情感缺口”逐渐拉大,这场由社会情绪催生的消费浪潮,是否为心灵提供了解药,又能走得多远?

“抱树”抱走坏情绪,水晶买出“好心情”

“Forest(森林),for rest(休息)。森林确实是个能让身心放松的地方。”回忆去年冬天初次体验“抱树疗愈”,杭州姑娘丁丁依然能清晰描述当时的细节。当时她工作受挫,在朋友推荐下参加了某机构组织的森林冥想活动,清新的空气、斑驳的阳光和泥土的气息让她暂时逃离了写字楼的压抑。

这场标明体验价为780元的“森林疗愈”持续了近三小时,其中就包含“环抱古树”的环节——双手环抱树干,弯腰用头顶住树身,保持这个姿势静默数分钟。

丁丁说,当额头贴在粗糙的树皮上时,她突然想到一句话——“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那一瞬间,工作上的焦虑好像突然消失了。

到现在,丁丁还保持着每月一次的森林“充电”频率。“森林里不仅有树,还有阳光、风和溪水,让我能更好地对抗压力。”

丁丁的抱树疗愈旅程 受访者供图

丁丁并不是个例,像她这样的都市人还有很多。在某社交平台,“抱树”一词的浏览量达到1675.7万,而在这个话题下有5.5万人讨论。有人说抱树时感受到“有一种被保护有依靠的安全感”,也有人提到“注意力前所未有地集中”。

另一些年轻人则把目光投向水晶。在社交媒体上,水晶与“心理疗愈”“转运”“磁场”等关键词紧密绑定,年轻人将美好的期许投射其中,成千上万条笔记分享编织出水晶手串的功效神话。

31岁的薛华(化名)是水晶的忠实爱好者。从一年前“入坑”开始,她购买了各式的水晶手串和摆件,平均每月都要花费上千元。不过,在购买水晶时,外观设计是薛华更为关注的因素,品类和产地等都是其次。而对网上盛传的水晶疗愈功效,薛华认为,大多数水晶买家都不是为了疗效而消费,“某种程度上,我们是把疗愈当作买东西的借口。买到好看的水晶,心情就很好,很开心,也挺解压的。”

薛华买的水晶 受访者供图

焦虑和压力催生万亿市场,疗愈消费与情绪消费重合

近两年,国内疗愈产业出现了爆发性增长,颂钵音疗、森林浴体验、水晶能量疗愈等各种项目层出不穷。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显示,2024年,消费者除了追求性价比之外,情绪释放将成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有望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研究数据显示,当下,全球疗愈经济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泛心理健康服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4.5%。

据《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73.6%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6.1%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心理完全健康者仅占10.3%。

“就像绿皮车要在G20子弹头列车的轨道上行驶,很多人被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包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翠芳打了个比方。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肖亮教授亦认为,人群中存在的焦虑,构成了疗愈经济的刚性需求基础,加之政策支持、数字技术应用等,都为疗愈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杭州合欢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邵洁宁指出,疗愈消费某些时候与情绪消费重合,“两者都可以说是较为笼统的概念,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或自己觉得在自我提升、在变好,对消费者个人而言也算是一种治愈。”

邵洁宁表示,疗愈产业的兴起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信号,“说明大家开始自我关注、自我关怀,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并尝试多样化的调节方式。承认压力的存在,愿意尝试疗愈自我,其实是个好开始。”

王翠芳亦认为,“疗愈产业的兴起是一个多维度的社会现象,不但折射出更多人开始关注自身精神需求的社会心理变化,也是对现代性困境的集体回应。很多疗愈方式,具有一定的仪式感,又能群体参与,恰恰可以解决人们在网络时代的‘无根’困境。”

踩雷和质疑层出不穷,专家提醒客观看待风险

社交平台上,搜索疗愈,既有温暖经历,也有避雷和质疑。踩雷、骗局、割韭菜、慎重参加等内容层出不穷。有人自述花了3000块钱却被疗愈师割韭菜,有人购买高价产品却发现是虚假功效,还有人在疗愈机构缴纳上万元课程费、“加钱更换纯净场地”后对方却失联……

邵洁宁指出,作为新兴行业,疗愈行业本身还有不成熟的地方。比如过度包装、缺乏管理规范和商业保障、存在溢价问题,部分疗愈方式可能还会涉及灰色地带,难以界定是否合法,甚至被人用于诈骗等。“这些都是需要客观看待的风险。”

她表示,疗愈行业要想长期发展、走得更远,需要更加规范化,出台相应的法律或相关规则对其加以约束、规范,比如明确标价、建立合理收费标准等。

“可以把疗愈作为保养,但不能把它作为治疗的途径。”王翠芳提醒,对疗愈服务,应该理性看待,不要盲目相信商家宣传,“一些不规范的乱象,相信也会随着行业发展被时代淘汰。”此外,她表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如果本身问题较严重,那就不能单纯依靠疗愈来解决问题,要积极就医,寻求更加专业、成体系的心理干预。

薛华的水晶。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