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7月11日,国家疾控局举行“健康度夏 科学应对夏季高发传染病与高温等健康风险”主题新闻发布会。关于在游泳场馆游泳是否有感染传染病的风险,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潘力军表示,游泳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存在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的风险,同时也可能会出现摔伤等意外伤害。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潘力军。封面新闻记者戴云 摄
为了降低上述健康风险,潘力军建议公众做好以下防护措施。
前往游泳场所前,要注意自身健康状况。有高血压、心脏病患病史,以及处在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不宜在身体不适时,进行游泳等较为剧烈的运动。
进入场所后,观察场所的卫生质量状况。比如,是否对水质检测结果进行公示,室内空气是否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游泳池水是否浑浊。如果存在上述问题,建议尽量选择离开。
游泳过程中,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游泳前,应做全身运动,放松肌肉,以免下水后发生抽筋、扭伤等事故。游泳时,佩戴好泳帽、泳镜和耳塞,降低对眼睛、耳道的刺激。在泳池边不要嬉戏打闹,以免摔倒或扭伤。游泳后不要立即大量饮水,注意保暖休息等。另外,游泳时间也不宜过长,也要适当变换泳姿,否则会增加肌肉、关节的损伤风险。
离开场所后,如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另外,游泳场所的经营者也要按照现行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做好泳池水浊度、游离性余氯等卫生指标的监测,定期换水和补水,确保给公众提供一个健康、卫生的游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