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赋能乡村振兴 每亩可收入9000至12000元
涿鹿紫皮蒜成富民金产业

近日,记者走进涿鹿县张家堡镇张庄村的田间地头,蒜农们同往年一样正抢抓农时播种紫皮大蒜,覆土、浇水、覆膜……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掀开了新一年的种蒜热潮。
有着悠久种蒜传统的张庄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壤资源条件,产出的紫皮大蒜在蒜素上别有一番“蒜味”,紫皮大蒜已成为全村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种蒜是个精细活儿,深浅、密度都得讲究。”种植大户王老汉边摆蒜种边介绍,大蒜不怕寒冷,有顽强的生命力,收完大蒜还能再种一季蔬菜,比种大田玉米收入可观,效益更好。
站在田埂上望去,新覆的地膜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如今,村民们在保障口粮的同时,将半数土地用于大蒜等经济作物种植,土地效益显著提升,成为涿鹿县发展紫皮大蒜产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涿鹿县四季分明,光照充裕,温度适宜,为栽种紫皮大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种植全部使用农家肥料,自然降水和适宜的温度、光照,使这里的紫皮大蒜脆度与辣度极好,耐保存,且含有丰富的大蒜素和花青素,活性成分比白皮大蒜更高。蒜头外紫内白,蒜瓣肥大,脆嫩多汁,辛辣爽口,捣烂成泥久放不变味,具有杀菌消炎、健胃驱虫、防癌护心、升压降糖和止泻护肝等功效,与葱、姜并称为“香辛调料三兄弟”,可谓地里长出的“青霉素”,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和市场认可,2021年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近年来,涿鹿县在推进产业富民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大蒜种植,现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目前,涿鹿县大蒜种植面积1500亩,年产1500吨,涉及涿鹿镇、张家堡镇和东小庄镇3个乡镇。
为提升涿鹿地标产品紫皮大蒜的品牌影响力及竞争力,塑造品牌形象,发挥品牌价值,涿鹿县泽鸿商贸有限公司的“武小蒜”品牌应运而生。“‘武小蒜’品牌推出后,我们的紫皮大蒜身价涨了三成。”公司负责人武海舰自豪地说,为了便于储存,他们按照30头大蒜编成辫销售,一般每亩大蒜可以收获600辫,按照近3年大蒜销售价格每辫15至20元计算,每亩可收入9000至12000元,产品畅销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深受市场欢迎,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涿鹿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该县将立足紫皮大蒜种植产业优势,协调企业农户沟通合作,助推品牌打造,研究开发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涿鹿紫皮蒜,辣脆天下传”的美誉传遍全国。
【记者手记】
在张庄村的田间地头,覆膜下的一粒粒蒜种,承载的不仅是村民对丰收的期盼,更是一个传统农业乡镇的产业突围密码。
涿鹿紫皮大蒜的“出圈”,绝非偶然。当地将自然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智慧——从“深浅密度都要讲究”的种植匠心,到“蒜辫变品牌”的产业链思维,再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共赢模式,每一步都踩准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节拍。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涿鹿紫皮蒜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是最“土”的作物,只要插上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的翅膀,也能飞出一片新天地。临别时,王老汉蹲在地头念叨:“蒜不怕冷,人不怕苦。”或许,正是这份与紫皮蒜相似的顽强生命力,让涿鹿县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种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记者 赵彩芬 通讯员 郭颖晖 王玉丽 孙小涵
编辑:帆帆
来源:河山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