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红莉:糟货、荆芥及其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20:06:00    

大味至简。人在其中,久了,醺醺然。

读新井一二三的书。她写到一个令蔬菜发酵的古老方子。容器中装入米糠,撒一把盐,放入冰箱。不几日,便能培养出乳酸菌。可埋入胡萝卜、西蓝花、高丽菜等,发酵好,便是一份佐饭菜。她且强调,不要用手触摸到乳酸菌的温床,往外拿菜时,要用工具夹。手一旦接触了,这米糠就会变得臭臭的。

她家这盒乳酸菌培养基地,一直用了十余年。是从她孩子上幼儿园时做的,小孩15岁了,还一直用着。

果真神奇。

小时,我们日日接触米糠。吾乡多用来喂猪喂鸡,拌在泔水、稀粥中,禽畜们离不开的一日三餐。至今还不时梦见忘了喂猪喂鸡——是连续在外面疯玩好几天后,忽然一激灵,想起家里的猪鸡可能饿死了。飞速回家查看,庆幸猪、鸡俱在。怀着内疚心理,梦境里的我会多搲几葫芦瓢米糠加入泔水中,抑或往地上疯狂撒稻子给鸡啄……何以要循环往复如此梦境。大抵是一个幼童对于家禽的感情太深。

所谓米糠,即碾米时剩下的谷壳。也不全是,其间还杂糅了稻米的胚芽、角质层等,富有营养。

前几年,去绍兴,发现酿造黄酒的原材料里,除了蒸熟的糯米,也掺入适量稻糠。这就解释得通了。黄酒酒曲虽然是蓼,但稻糠也一样起到培养菌群的作用。

酿出黄酒后的酒糟,更是好东西。当地人用来做糟货,简直一绝。

糟嫩毛豆壳子、糟花螺、糟虾、糟猪蹄、糟蟹……无所不糟。

今年暮春,在绍兴安昌古镇最后一餐,被安排在临河一爿小饭店。小店老板娘自己做的两款糟货,让众人惊艳,举箸频频。一为糟牛肉,一为糟五花。用的是熟糟法——牛肉、五花肉清水煮熟,放凉,埋入瓮中酒糟里。发酵好,取出,切片,上桌,芳香四溢,从未吃到过如此正宗的糟货。酒糟的香比黄酒的香更加高级,淡淡浅浅,如蝶流连花丛,翩翩跹跹的,亦像一首诗的尾韵,绕梁不绝。

临走,加了老板微信。自此,三番五次看他在朋友圈更新美食。他不仅亲自酿造黄酒,还在不断利用酒糟开发新菜品。一次,推出酒糟红烧肉,一碗碗,油亮泛红,玛瑙般,让人垂涎挠头。真想买一张高铁票,就为去吃一份红烧糟肉。

想着凛冬大雪时,一定再去一趟新昌。去他们家,点两盘糟货,白菜豆腐在红泥炉上滚了又滚,独一人坐河边小桌前。大雪纷飞中,温一壶黄酒,浅浅地抿。

这座临河古镇,尤以糟鹅糟鸭闻名。一只只深红色家禽,制成琵琶状,挂在河边,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酒的香醇。人在其中,久了,醺醺然。

导游小姑娘告知,买糟鹅糟鸭最好去菜市场,那里才最正宗。

当日,匆匆赶车,菜市场也未去成,两手空空回了家,说不尽的遗憾。

五月末,去一趟皖北小城。在一马平川的北中原大地上,割了几把麦子,毗邻处便是五六台大型收麦机,可能也吸入了一些粉尘。几小时后,过敏大爆发,浑身皮肤起了几平方米面积风团,吓人得很。被医生诊断为麦芒过敏。吃下一颗氯雷他定,连饮三杯水,三小时后才阻断。好客的接待方工作人员特地叮嘱大厨,多烧点解毒菜品。

当晚,我品尝到两份清新奇异的汤品,一为薄荷肉片汤,一为荆芥黄瓜汤。薄荷浅浅拖了一层面糊,就那么清汪汪地上了桌。众人大呼格高,纷纷舀汤,一饮而尽。最后一盆荆芥黄瓜片汤,则少人动勺了。

每一顿餐桌上,均有一盆凉拌荆芥,盘底垫的是黄瓜块,淋了一点蒜泥、食醋。

我的身体里可能流淌着中原人的血液基因。不然,何以解释如此大爱荆芥?

有一年,去河南商城。整个白天,汽车盘旋于大别山深处,胃囊翻涌,没有食欲。晚餐桌前,一直枯坐状态,任凭主人怎样劝菜,我也无动于衷。直至发现一只冷盘,意兴阑珊且伸一箸,简直石破天惊。是凉拌干荆芥。

这是一盘大费周章的凉菜。新鲜荆芥焯水,曝晒,再泡发,挤干水分,佐以食醋。

大味至简。一碟乌塌塌的凉菜,丝毫不曾引人注目,众人杯盏交错之余,均在饕餮硬菜。独我一人掠美。

一食难忘。

扯远了。

继续说我们皖北的那一盘荆芥汤。甚至北人都说消受不了荆芥汤品的冲味,我则甘之如饴。当荆芥被众人捞光,我便喝碧茵茵的汤。有人说有芥末的气味。

合肥作为皖南皖北集合地,饮食上兼容并包,甜咸皆宜。这边菜场,个别摊位也有荆芥售卖,一斤十元、十五元不等。偶尔买一两,佐以食醋、麻油。略微改良一番,将黄瓜切丝,一并拌入。可惜小孩不习惯荆芥气味。

中国大厨,真是有创造力的一群。我不曾想到过黄瓜亦可入汤。

自皖北回,我又学到一招。稍微改良一番,将黄瓜伙同油皮丝瓜一起,做了一道汤,末了,串一只鸭蛋花。饮之,清凉。用汪曾祺老先生的话讲,连眼睛都是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