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公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6:57:00    

5月9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日,青岛市政府正式批复了《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本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重要的专项规划,对指导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促进城市产业发展,提升交通出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规划》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为总目标,以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枢纽、国际都市交通体系建设为分解目标,提出了港口、机场、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骨干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目标,形成了“1+4+6”的综合交通目标体系,助力青岛成为全球陆海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推动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为青岛市全面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交通支撑。

《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本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战略方向,充分发挥青岛“海、陆、空”优势,持续提升青岛在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对经济腹地的辐射带动力。加强青岛与京津冀、长三角、沿黄流域等区域的互联互通水平,切实发挥好区域交通对资源汇聚、产业集聚的支撑作用。发挥交通先导作用,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加快青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构筑对外交通系统格局,提高交通枢纽能级

港口方面,规划建设国际枢纽海港、山东半岛世界级港口群的龙头,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优化“一港六区”功能布局,实现各港区分工协作,重点推进董家口港区建设,统筹临港产业和港口布局,建设董家口港区、前湾港区疏港道路网络、铁路通道,强化胶州多式联运枢纽,促进海铁联运发展,全力支撑青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机场方面,提升胶东国际机场枢纽功能,构建以胶东国际机场为中心,通用航空机场为补充的机场服务体系。强化面向东北亚的门户功能,增加国际航线、航点,提升国际服务水平。完善由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组成的机场集疏运网络。发挥机场站、胶州北站、红岛站对航空客流的组织功能,构建胶东国际机场省域“2小时交通圈”、市域“1小时交通圈”,拓展机场腹地。保障空港物流中心建设空间,发展航空物流,强化空铁、空海联运,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引导和推动临空经济区发展。

铁路方面,加强铁路网络建设,构建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速铁路组成的“一环八射,四主多辅”的铁路系统,规划线路总里程约1000公里。进一步强化南北向铁路通道,持续提升与京津冀、长三角主要城市通达效率。货运系统以青岛港后方铁路建设为重点,加强与沿黄流域方向的铁路通道建设扩能。强化铁路枢纽功能,促进站、城、产一体化发展。

公路方面,与山东省干线公路网衔接,提高普通国、省道的通行能力,加强与烟台方向通达能力,促进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构建一体化道路网络,市域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

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布局,提升交通服务品质

城市道路方面,打造功能分明、内外衔接的城市道路网系统。规划形成“高快一体、环湾辐射、七横九纵多连”的环湾都市区骨架路网格局,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左右。合理布局跨区(市)、连续流主干路通道,环湾各城区主干路网络既自成系统又互连互通。东岸城区重点打通未贯通主干路,形成功能完善的主干路网络。西岸城区重点加强黄岛与胶南、黄岛与胶州等组团间干路衔接,优化疏港道路体系。北岸城区强化城阳与即墨之间干路联系,完善过铁、过河道路网络。推进次干路、支路建设,提高道路网密度。营造高品质和包容性的车行、慢行交通环境。

公共交通方面,构建以城市轨道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辅助公交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各层次公共交通系统之间互相协调、紧密衔接,共同构成一体化、多层级的公共交通系统。通过轨道快线串联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专业化节点城市以及重要对外交通枢纽,通过轨道普线强化对组团内功能中心和交通枢纽服务,全面推进TOD发展模式,规划中心城区轨道站点800米半径覆盖的人口和岗位占比达到70%左右。促进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协同发展,常规公交站点500米半径用地覆盖率达到100%。

静态交通方面,适度提高停车泊位供给,促进存量泊位共享利用,合理引导控制停车需求,优化道路交通环境,形成以配建停车位为主、城市公共停车位为辅、路内停车位为补的停车供给体系。推动公共停车场建设,缓解老旧小区、医院、旅游景区、大型交通枢纽周边停车难问题,重点支持大型交通枢纽、外围轨道站点等周边增加城市公共停车设施。智慧交通方面,以科技发展为手段,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以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为重点,面向未来构建“车、路、云”协同运作的智慧交通管理与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低空交通等新兴交通模式健康发展。

(半岛全媒体记者 于红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