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林涓
今年是福州新区获批成立十周年。9月1日,福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福州新区设立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福州新区自2015年8月30日获批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保持8.4%、13.1%、8.4%的年均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达3331.04亿元,位列19个国家级新区第8位,成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新城崛起:
550个项目绘就开发版图
福州新区成立以来,持续推进规划区域范围内的马尾、仓山、元洪、江阴等功能区建设。近年来,以直管区为开发重点,累计实施了550项、总投资近5000亿元的重大项目。
强化基础设施投入,累计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14个,总投资超2100亿元,其中投资百亿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6个。重点加快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打造年旅客吞吐量3600万人次门户枢纽机场;228国道长乐外文武路堤结合段、东南快速通道、道庆洲大桥等全线贯通,福平铁路、地铁6号线开通运营,国道G316线、城际铁路F1、机场第二高速、滨海高速公路一期等骨干交通项目加快建设,构建起“轨道交通+骨架道路”的新老城区30分钟交通圈。
加快产业项目落地,累计落地建设重大产业项目262个,总投资233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60个。建立以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健康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注重民生事业建设,累计实施社会事业项目74个,总投资57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3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滨海院区开诊,福建省肿瘤医院滨海院区启动建设,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福州三中滨海校区、福州滨海实验学校等一批院校开学,数字中国会展中心、福州第二工人文化宫、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投用。
产业突破:
数字经济占全省半壁江山
十年来,福州新区锚定“三区一门户一基地”战略定位,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领跑全省。构建了“天上三朵云、中间两中心、地上两条路”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新基建规模占全省50%以上,智算运营规模达2585P,位居全国前列。成功入选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依托省大数据交易所,挂牌全国首个数据资产运营服务中心。海峡两岸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升级为福州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在数据跨境合作方面,完善了闽港数据容灾存储安全评估方案,并着手建立闽港数字经济合作区管理机制。同时,获批公共数据开发服务专区试点,人工智能产业园也正式挂牌运营。
科创能力稳步提升。成功签约落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功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建成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福州分中心、上研院福州创新中心。积极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累计服务1000多家企业,超14000台设备“上云上平台”。
“产城人融合”纵深推进。牵头制定专项行动方案,聚焦企业需求,推出涵盖综合支持、人才贡献、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配套政策。2024年,新区建成区新增人口约1.9万人,去化产业及商业载体超15万平方米。
民生答卷:
大学城集群构筑人才高地
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标着力构建“以教聚才、以游兴城”的发展新格局,宜居宜业品质不断升级。
教育方面,构建从“摇篮”到“职场”的全链条、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福州三中滨海校区、福州滨海实验学校、福州十九中学滨海校区、福州群众路小学滨海校区等优质学校相继开办招生;建好新区大学城,打造“人才高地”。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阳光学院滨海校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滨海校区三所高等院校相继落地新区,师生规模近万人。下一步将重点推动更多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产教融合基地落地,特别是加快建设大学城二期,预计再引入5~6所院校,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大学城。
生态方面,闽江河口湿地、东湖湿地、沙滩海岸线等保护修复工程成效显著,推动修复沙滩15.3公顷、滨海湿地超140公顷。其中,闽江河口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国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和国家自然保护区最佳实践案例;新区滨海新城岸段入选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和全国美丽海湾;实施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累计投资34亿元,完成23公里长、300~500米宽的沿海防护林闭环修复;改造提升沿河景观及绿带11.47公里,形成漳江河、万沙河、湖东河等特色滨水公共空间。
编辑:郭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