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六月十七日,位于两江新区的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工人驾驶叉车卸装进口石材。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指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稳步扩大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发展壮大以跨境电商为重点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以枢纽港产业园为引领的开放平台支撑,进一步做优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重庆积极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让内外贸企业能够“无缝衔接”,做大“全球生意”。重庆如何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重庆日报推出策划专题,以飨读者。
——编者
稳步扩大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市场
彭程
外贸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际,重庆须以国际化视野锚定新兴市场开拓与外贸转型升级的新坐标。稳步扩大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是重庆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是重庆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支撑。重庆要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中国—东盟自贸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平台,持续推进与东盟国家开展产业合作,促进与新兴市场国际经贸规则衔接融合,积极探索内陆城市开放新模式,构建面向新兴市场产业开放创新的新机制,打造兼具“巴渝特色”与“世界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范式。
制度先行,打通新兴市场规则衔接主通道。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重庆要以制度先行,破解“渝企出海”在东盟市场面临的规则壁垒,稳步扩大与新兴市场的外贸合作。一是对接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区域经贸规则。推动渝企与东盟企业深化标准化合作,不断向东盟等新兴市场输出重庆数字经济与绿色制造等优势领域标准体系,引导重庆龙头企业组建标准化合作联盟开展技术推广,同步推进区域标准化协同中心建设,吸纳新兴市场企事业单位参与重庆行业标准制定,实现规则制度衔接融合。二是构建企业跨境规则适配服务机制。围绕渝企国际化经营全流程需求,建立规则应用支持体系,通过动态更新关税优惠指引与合规风险防控方案,提供精准政策适配,联合东盟国家商协会设立跨境贸易服务点,开展规则解读与能力建设,大幅降低渝企面向新兴市场出海的制度型交易成本。
产业共生,融筑新兴市场数智绿色主枢纽。推动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深度融合,赋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是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核心路径。重庆要以产业共生,破解传统制造与新兴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外贸新动能体系。一是促进数字经济软硬联通。大力升级跨境光缆网络,依托中新数据通道,联合西部省份与东盟成员国成立跨境光缆联盟,建设“陆海数字走廊”多边合作体。二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链赋能机制。推动重庆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与东盟市场低碳需求深度适配,加快建立覆盖研发、生产、物流全环节的碳足迹追踪体系,支持渝企开发符合东盟气候特征的节能环保装备与绿色消费产品,同步建设重庆绿色技术转移中心,促进与东盟低碳技术合作孵化,系统性提升重庆制造在全球绿色贸易价值链中的枢纽地位,稳步扩大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市场。
区域协同,嵌入新兴市场产供链主网络。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整合,提升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重庆要强化区域协同,破解内陆城市全球资源配置瓶颈,深度融入东盟区域产供链体系。一是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开放体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重要支撑,其定位是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重庆要积极联动成都共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通过共育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强化东盟市场供给能力,协同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组织中心,提升跨境物流效率,形成双核驱动的战略开放体系,为深度嵌入区域产供链网络、稳步扩大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提供坚实保障。二是发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联动作用。强化重庆运营组织中心作用,推动搭建区域供应链协同平台,以专项基金的方式支持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发展,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的主体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跨区域深度合作,促进产业链向新兴市场延伸与拓展,进而扩大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国别经济与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发展壮大以跨境电商为重点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张熙悦
数字经济时代,跨境电商成为外贸增长的新业态、新引擎、新动能。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从积极培育跨境电商经营主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优化监管与服务、积极开展标准规则建设与国际合作等五方面部署15条措施,为拓展跨境电商出口、优化海外仓布局提供了行动指南。当前,跨境电商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重庆作为全国第二批跨境电商综试区,正持续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推动全市跨境电商发展。接下来,要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做大做强跨境电商,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为重庆外贸发展注入新活力。
深耕东盟市场,以跨境电商开辟区域经贸合作新蓝海。东盟正成为全球贸易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增长极”,RCEP全面生效为区域贸易注入了新动能。2024年,重庆对东盟进出口1177.9亿元,增长13.8%,为重庆第一大贸易伙伴。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中国西部与东盟国家间快捷的国际物流通道,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当前,东南亚国家数字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电商市场潜力巨大,重庆应充分利用这一窗口期,加快与东盟成员国的跨境电商合作。一方面,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强化重庆与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数字化通关协作,探索“智慧口岸”新模式,压缩跨境物流时间及成本;另一方面,深入分析东盟成员国的消费习惯和产业特点,制定差异化市场战略,在促进B2C跨境零售的同时,优化B2B工业品跨境电商布局。此外,联合东盟成员国电商平台,共同设立“渝品出海”专区,实现品牌精准触达。
聚力跨境电商全链条创新,锻造新业态新模式硬核竞争力。跨境电商是贸易方式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字贸易的重要内容。当前,跨境电商已从单纯交易平台向综合服务生态演进,重庆应致力于构建全链路、高韧性、数字化的外贸新生态。一是深化“海外仓+本地化”运营战略。加速布局海外仓与前置仓,整合仓储、分拣、配送、售后功能,打造“最后一公里”优势。同时,推动“渝企入仓”,支持本地制造业龙头企业及中小外贸企业共享仓储资源,降低出海成本。二是激活“数字营销+内容引流”引擎。鼓励企业利用阿里巴巴国际站、Shopee、TikTok Shop、Lazada等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开展本土化营销。支持建立跨境电商培训基地与直播基地,培训跨境电商全流程运营管理人才。三是创新“金融+信保”服务护航。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配跨境电商小额、高频、快周转等特点的金融产品,如基于海外仓存货的质押融资、基于平台交易数据的信用贷款等,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小微跨境电商企业的覆盖面。
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打造“跨境电商+重庆制造”特色产业带。跨境电商不是空中楼阁,其繁荣根基在于强大的本地产业支撑。重庆应发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优势,推动跨境电商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国际影响力的“渝品”产业带。一是推动“工贸服一体化”深度融合。推广“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消费电子、通用机械、五金工具、轻工纺织等特色优势产业,鼓励相关企业加快构建“线上+线下”同步运行的双渠道国际贸易体系,开拓保税维修、保税再制造等新业态。二是构建“柔性快反”供应链。支持打造基于跨境电商大数据分析的柔性制造模式。鼓励本地企业建设跨境电商供应链数字协同平台,快速响应东南亚市场多样化、个性化、小批量的订单需求。三是打造“渝品”跨境品牌矩阵。实施“渝品出海”品牌培育计划,聚焦汽摩配件、智能终端、特色食品与农产品等优势品类,提供从商标注册、国际认证到品牌推广的一站式服务。(作者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强化以枢纽港产业园为引领的开放平台支撑
王睿
开放平台既是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关键抓手,也是支撑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枢纽港产业园作为全市开放平台的新增长极,承载着集聚外贸新优势、引领全市开放平台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需强化以枢纽港产业园为引领的开放平台支撑,加快构建网络化、生态化、多层次的开放平台发展体系,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夯实开放平台基础。提升开放平台“内畅外联”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推进枢纽港产业园重要港口、铁路场站建设,推动支坪长江大桥、小南海长江大桥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枢纽港产业园“水公铁”多式联运集疏运能力建设,推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提升综合运输效率和整体服务质量。完善枢纽港周边区域道路交通、货物存储、换装联运等配套设施,解决“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枢纽港产业园为核心,构建连接各类开放平台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枢纽港开放节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打通产业园与我市开放通道间的堵点,以“硬联通”的完善推动“软服务”的提升。用好用足超长期特别国债,超前谋划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强化开放平台产业集聚功能,立足枢纽港产业园的区位优势和开放特性,加快打造外向型产业集群。结合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大力发展以低碳冶金装备、农机装备为主的先进成套装备产业,加快氢能装备、特色空天装备、光伏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产业链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实施“链长+链主”双链制,围绕先进机电装备、新能源装备、先进材料三大重点产业链,绘制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地图”。发挥枢纽港产业园空间集聚效应,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中布局,构建“港城运产”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完善开放平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机制,紧抓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的发展机遇,建设面向东盟的战略性产业基地和国际产能合作平台。
强化开放平台协同。发挥开放平台联动作用与整体效能,推动枢纽港与我市其他开放平台共同构建产业联动发展格局,推动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和园区协同配套,促进要素跨区域高效整合、产业梯度转移承接,更好联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果园港、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等共同搭建物流及供应链服务体系,打造统一的开放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各平台物流、商贸、金融、信息等服务协同发展以及商贸物流、生产加工、交易结算一体化运营,实现平台间数据共享与协调联动。发挥重庆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开放平台叠加效应,积极参与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协同我市其他开放平台共同制定制度创新清单,在贸易规则、投资准入等领域开展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创新试点,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转变。
拓展开放平台空间。持续放大“通道+经贸+产业”联动效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机遇,强化我市开放平台与东盟区域生产网络的联系,构建协调合作的生产网络、贸易网络和产业分工体系。提升与东盟国家合作的精准度,探索构建“境内园区+境外园区”联动发展模式,加快推动中老泰“三国三园”项目建设。深化中老泰“三国三园”国际产能合作,建立健全“三国三园”联合招商、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加快形成面向东盟的国际贸易物流集散中心,布局跨境电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机电设备等专列组织。发挥枢纽港集散分拨作用,建设面向东南亚、服务全球的大宗商品集散中心,积极拓展新加坡、泰国等东盟海外仓建设。(作者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原稿点击:思想周刊|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