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母基金行业新机遇:政策引导、产业赋能与创新突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10:09:00    

今年以来,股权投资行业迎来多重政策利好。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健全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制度,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进一步优化私募股权基金“募投管退”体系。

政策引导之下,母基金与创投行业发展新机遇备受产业界人士关注。

母基金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2025上半年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母基金在管规模34845亿,首次出现规模下降,新设母基金数量与规模出现下滑。政策层面,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规范政府投资基金,“县级政府应严格控制新设基金”;行业层面,母基金对子基金出资比例放宽、返投要求松动,20年期国家级母基金体现“耐心资本”特质,容亏容错机制逐步完善,科创板科创债开辟募资新路径,但基金管理费收紧、中小GP趋向轻量化运营,退出端则依赖港股、并购与S基金实现触底反弹。

在此背景下,2025 第六届中国母基金峰会汇聚各界人士,共探政策引导之下,母基金的产业赋能与创新突破。

北京市顺义区委常委、副区长李欣介绍说,顺义区凭借“5+4”产业体系(五大高端制造业与四大服务业),已培育汽车、航空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超4万亿元。其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区级投资引导基金二期,重点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并发布四支新基金,为母基金落地提供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北京市政府特聘专家、顺义国资总经理吕亚军针对母基金退出难、财政资源缩减等问题,建议构建“LGC + 阿尔法”结构:以顺义国资为资金池基础,通过顺义金控整合金融牌照,采用“直投+母基金”模式,直投3 亿元以上项目,子基金覆盖“5+4”产业;重构母基金 KPI,纳入区域经济贡献等非财务指标,通过“投贷联动”解决企业估值倒挂问题,利用上市公司平台探索国资CVC模式,为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运作提供范例。

国科创投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克峰表示,要发挥创投“发现”与“链接”功能,从科学价值、产业痛点解决、量产成本等维度筛选科技成果,构建生态为成果转化提供资源,推动成果向传统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战新产业、未来产业三个方向发展。

中国保险投资基金战略客户部总经理郝钰甯表示,母基金适配险资“风险低、久期长、求均衡”特性,可遴选优质GP、分散赛道与阶段风险、平滑净值波动,具有专业判断、强投后管理、优先跟投、稳定估值等优势。她建议母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联动资本市场完善退出机制、联合产业龙头设基金促产融融合。

国家服务贸易基金执行董事张伟哲认为,母基金在筛选子基金时,一是符合政策引领;二是兼顾财务收益;三是注重产业赋能,可以布局龙头企业构建生态。

围绕母基金赋能路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投资一部总经理黄潇表示,投前要结合产业政策制定投资指南,明确子基金重点领域与考核要求;投中要加强信息共享、人员委派、特殊处置机制等穿透式管理;投后要强化政策、业务、融资支持,推动资源协同赋能;退出端联合子基金制定滚动退出规划,以多期基金与金融方式形成资金良性循环。

零一万物CEO李开复针对生成式AI变革提到,AI推理成本正在快速下降,“慢思考”能力提升模型推理水平,开源模型为中国企业私有化部署提供优势。他认为,“智能体”能自主拆解执行任务,可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是未来的产业方向。

也有不少产业人士认为,当前,母基金行业在政策引导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母基金需立足产业根基、把握技术趋势、着眼全球布局,通过机制创新与生态构建,方能在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人民网记者 黄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