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运会 | 环保简约 精彩无限——成都世运会的绿色答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16:55:00    

新华社成都8月19日电 题:环保简约 精彩无限——成都世运会的绿色答卷

新华社记者薛玉斌、边思琪

圣火虽熄,余韵悠长。8月17日,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四川成都圆满落幕。竞赛场馆能改不建、城市公园变身赛场、清洁能源点亮火炬……成都世运会用行动诠释,简约办赛同样精彩,绿色盛会更显担当。

(小标题)绿色:城市即赛场

8月17日夜晚,成都世运会迎来告别时刻。以城市为幕,绿地为景,运动员们踏芙蓉花径而来,现场变成了充满欢笑的露天花园派对。

“闭幕式选址的成都世园会成都国际友谊馆依山而建,形成天然视觉层次与冲击力,完美呼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都世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张晴解读道。

成都世运会的开闭幕式,没有繁复的舞台,而是选择在自然风景中徐徐展开。观众临水而坐,看着运动员们伴着晚霞走来。滑板、骑行、街舞,传递着轻松包容的生活态度。这座“花园城市”的待客之道,就是用最自然温暖的方式,欢迎世界,也送别朋友。

回望赛事中的兴隆湖,湖面上龙舟竞速,沙滩上手球飞跃。本届世运会的15个室外场地,或依托于户外公园、公开水域等改建临设,或设在草地、沙滩等自然场地,生动诠释“体育赛事”与“公园城市”的完美融合。

“这个湖太酷了,每次滑水时条件都超级好,体验太棒了。”三岔湖畔,日本尾波滑水运动员手塚翔太在训练间隙的赞叹,道出不少国际运动员对“公园赛场”的认可。

绿色理念如涓涓细流,贯穿赛事始终。7000余台新能源汽车穿梭赛场间,提供绿色低碳的摆渡服务。18台“碳基魔方”智能回收箱,以积分消费的巧思,引导观众精准投放,提高资源循环意识。

赛时服务精彩,赛后回归自然。三岔湖水上项目场馆中心,可拆卸地台的设计匠心独运。赛后拆除像“拆积木”般便捷,让场地迅速复原如初,将生态影响降至最低。

(小标题)节俭:妙招见真章

节俭办赛,映照出惜物养德的智慧,更闪耀着简而不凡的巧思。

近日火出圈的“竹光”奖牌,它的原料竟源自成都市龙泉驿区报废汽车回收金属。这“点铁成金”的创新,寄托着长存的体育情谊,传递着循环再生的环保强音。

成都世运会场馆坚持“能改不建”的节俭原则,27个竞赛场馆(场地)均为改建或者临建,其中18个为既有场馆局部功能调整,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最大限度降低建设成本。

各大场馆,“老兵”勇挑新担。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城北体育馆,是成都乃至四川第一个综合性体育场馆,经过成都大运会的提档升级改造后,再次承担世运会拉丁舞、标准舞等赛事。成都体育学院的游泳池、操场,“秒变”专业竞技场,学生教室也成了媒体工作间。

赛事从封闭的竞技场走向公园、湖泊、学校,在绿色节俭理念引领下,与城市同律动,与生态共呼吸,在资源循环中诠释“运动无限”,在自然共生中展现“气象万千”。

设备何来?赛后又归何处?答案在于“能借不租、能租不买”。租借(利旧)与采购结合,大幅降低器材购置成本。“租用屏风替代新建隔断,办公桌椅、打印机都是向街道临时借用的,赛后就能物归原主。”城北体育舞蹈场馆中心执行副主任赵玉说。

(小标题)共享:盛会惠民生

世运圣火虽熄,运动热潮未歇。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副主席汤姆·迪伦的评语——“这是迄今为止最具可持续性的一届世运会”,随赛事落幕更显其重。

天府公园浮士德球场重归宁静,但多了市民健身的身影。市民王先生在环绕公园的绿道上挥汗奔跑,感慨道:“前几天在这看了比赛,今天就来回味一把,感觉特别棒!”

赛事改造的市政节能路灯继续照亮街巷,智能化垃圾分类体系服务社区,场馆器材投入体校训练和全民健身。成都世运会的绿色遗产正持续滋养城市,给市民带来长远福祉。

8月15日,成都玉林街区的“来闹飞盘商店”热闹非凡。世运会期间,全国各地的飞盘爱好者纷纷造访打卡。参加世运会的美国顶尖飞盘选手甘农·布尔也来到店里,和顾客们切磋了一盘掷准飞盘。

飞盘、跑酷、攀岩等“老朋友”再掀热潮,曾鲜为人知的浮士德球、力量举、短柄墙球等小众项目,正随成都世运会的东风悄然兴起。

变化在街头巷尾生长。130个“世运空间”遍布社区街角,77个体育公园、407个社区运动角、830处天府绿道新空间成为市民健身好去处。城市的“金边银角”,正成为家门口的活力“运动角”。

一簇世运圣火,点燃了成都的激情,也照亮了绿色发展的前路。杜甫笔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盛景,如今更添“处处皆运动,人人享健康”的时代新韵。成都,以一场绿色、简约、惠民的世运盛会,向世界展现了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勃勃生机与无限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