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低度酒、奶茶:谁才是宴席上的“新顶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1 17:11:00    

近日,正在为中秋家宴筹备酒水的李女士,陷入了纠结。

是选择茅台中秋团圆礼盒、搭配白瓷茶具套组给家宴提高档次,还是参加水井坊“中秋聚福兑好礼”活动抽取高额礼品,或者是低度新酒饮主打轻松佐餐氛围......不同酒水各有亮点,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类情况并非个例,随着酒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叠加代际更迭,名酒企们扎堆研究起了宴席,各种新品和营销活动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上演了一出“宴席大战”。


01 宴席之争:白酒行业的“新战场”

前不久,茅台推出“台源红”,以百元价格带利刃直插宴席市场腹地;剑南春则固守“宴席之王”霸主地位,凭借文创产品、瓶盖有奖和婚博会高频亮相,构筑起婚宴场景的护城河;酒更是以“买三赠一”、“买五赠二”等大规模赠饮策略,猛攻乡镇市场。

另一边,区域酒企避其锋芒,以“地面战”迂回应对。它们凭借“高性价比买赠”和深入县乡的熟人网络,寸土必争。古井贡酒“一桌赠一瓶”、珍酒“蜜月之旅”等促销策略,在区域市场中成功撕开切口,反响不俗。

这场宴席争夺战看似“杀”得热闹,实则是整个白酒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焦虑与转型之痛。

众所周知,白酒行业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2025年的上半年惨淡的数据,无疑给局中人又泼下一盆冷水。

一边是持续收缩的产量:今年1至7月,全国白酒产量同比又降了5.2%,要知道,这已是持续走低的第八个年头。

更让人焦虑的是,白酒库存周期也越来越长,半年报中指出,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高达900天,也就是说,一瓶酒从出厂到被喝掉竟要等待三年之久。

另一边,政策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也没停下脚步。新一轮“禁酒令”出台后,不少政务商务场合的酒水消费明显收紧,尤其在河南等地,高端白酒的销量几近腰斩。而越来越多消费者也开始转变观念,喝得理性、喝得健康成了新趋势,低度酒、养生酒悄悄坐上了宴席桌,这都加剧了传统白酒的困境。

再看行业内部,“大鱼吃小鱼” 的戏码正在加速上演。2025年上半年,22家白酒上市公司中,仅有6家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增长。“茅五洋泸汾古”这六大巨头,吃掉了八成的营收和九成的利润。中小酒企的生存空间持续收窄。

但也并非是无法扭转的“死局”,危机中往往藏着转机。

就在大盘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有一个细分市场却逆势增长,成为众多酒企的“兵家必争之地”——那就是宴席市场。

据中金公司数据显示,2022年白酒市场规模约6211亿元,其中宴席板块占比高达40%,容量在2300-2500亿元之间。更重要的是,婚宴、寿宴、家宴三大场景年增速保持在15%左右,成为行业低迷中一抹难得的亮色。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连茅台都把资源砸向宴席赛道。

看来,这场“宴席之战”注定要给白酒行业的价值排序再定义了。


02 代际更迭:这届年轻人,想喝点不一样的

当各大酒企还在宴席市场上为了“买五赠二”还是“开盖有奖”厮杀正酣,宴席的风向,却已然悄悄转变。

年轻人举起酒杯,但里面装的,可能根本不是酒。

有调查显示,超过70%的年轻消费者明确表示更青睐“微醺不醉”的状态。以梅见青梅酒为代表的低度酒,从餐前开胃的小甜水到如今光明正大地“攻占”宴席主位,甚至有人在婚礼上直接举着奶茶敬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茅台”,但新一代不再盲从老一辈的“酒桌规则”,而是更看重自我表达和轻松真实的社交氛围,白酒虽仍是宴席上的“重要角色”,却已不是唯一的选择。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口味革命:年轻人要的是微醺不醉、适口性高,排斥的是一杯下喉、头重脚轻的传统烈酒与所谓的“白酒文化”;他们关注成分配料表、在意饮后感受,“低负担”成为选酒的关键词。也因此,宴席用酒走向“低度化”正成为新趋势。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曾经被视为“时尚”“洋气”的红酒,退出的速度超乎我们想象。据公开的数据报道,中国葡萄酒从 2015 年 300 亿的市场规模,萎缩至 2024 年不到 50 亿的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负。究其根本,红酒品质不稳定、价格不透明、饮用门槛高,这些“老问题”在新一代消费者眼里愈发不讨好。

红酒有品鉴门槛,白酒又太正式厚重,相比之下,家庭聚会频次增加但规模缩小,更注重性价比和便捷性的环境中,自带文化接近性和低饮用门槛的青梅酒成了新选择之一。其中,青梅酒品牌“梅见”近几年来便备受消费者青睐。临近中秋,在永辉、盒马等商超,有不少家庭采购金桂梅见青梅酒作为家庭聚会用酒。

青梅酒的起势,一方面是比起红酒的西方属性,它自带本土民间流行基因。历史上,无论是曹操与刘备 “青梅煮酒论英雄”,亦或是李清照词中的残酒闲愁,都不乏青梅酒的身影。在今天的江浙、闽粤、西南等地区,许多家庭也有自酿青梅酒的俗。

另一方面,在宴席场景里,往往聚集了一家男女老少,青梅酒度数较低、口感酸甜适宜,是适合全家人共享的酒饮。

更重要的是,它适配各种场景情绪。各种规模、环境的宴席上,它既不像白酒那样正式厚重,也不像红酒那样有距离感,主打一个轻松自在。

市场反馈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在去年中秋国庆期间,仅在永辉超市实现了同比超45%的增长,今年1-7月同步增速达20%,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家庭佐餐的实力。

回过头看,宴席酒的更迭从来不只是口味的变化,更是一代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他们用奶茶敬酒、以低度酒助兴,不是在反叛传统,而是在重塑传统——让宴席真正回归于人、服务于情感。

正如一位网友所写:“我不是不喝酒,我只是不想喝得那么累。”当酒不再是规矩、而成了自在的陪伴,宴席的快乐,才真正刚刚开始。


03 未来新秩序:传统白酒、低度酒“分席而治”

白酒,是中国宴席上绕不过去的传统符号。但随着新一代走向宴席的“C位”,这场关于“喝什么”的较量,正变得微妙起来。

从当前来看,传统白酒的优势依然明显。

传统品牌认知深、社交属性强,尤其是茅台、五粮液等头部品牌,仍是不少人心中的“面子酒”。

值得一提的是,从市场观察来看,各地隐约传出禁酒令松绑的信号。此前被传严禁参加的升学宴和婚寿宴,如今公职人员出席的情况逐渐增多,在一些婚宴现场,虽无高档白酒,但普通酒水的供应已不再像之前那般严格禁止。

随着双节的临临近,传统白酒也有望迎来一波小高峰。

但它的短板也逐渐暴露,高度数带来的负担感、强烈口感的教育门槛,都让追求轻松微醺的年轻一代望而却步。

白酒像是宴席上的“正装”,虽显尊重,却不够自在。

反观以梅见为代表的低度酒,走的却是另一种路线:它们不强调“酒力”、不鼓吹“干杯”,而是凭借适口的味道、轻松的饮酒氛围和鲜明的中式佐餐特色,悄悄撬动宴席场景。它们不像是在“颠覆”白酒,更像是在做一场“差异化竞争”: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所以,宴席酒的未来未必是“你死我活”,更可能走向品类分化、各司其职。

白酒或许仍会是宴席上的“重头戏”,尤其在高规格婚宴、寿宴中地位稳固;而低度酒、茶饮甚至无酒精饮料,则成为丰富选择、照顾多元需求的重要补充。有业内预测显示,至2026年,低度酒在宴席场景中的占比有望从目前的个位数攀升至20%以上,开拓出“第二战场”。

但能否真正站住脚,关键还要看品牌是否具备多维度的综合能力,如果说产品力是“地基”,那么场景适配性是“舞台”,渠道效率是“脉络”,情感共鸣则是“灵魂”。

未来的宴席酒市场,不会再由单一品牌通吃,也不会只靠一款爆品长青。真正能主导这场变革的,是那些理解年轻人、尊重场景、又能把产品做实做透的品牌。


可以确定的是,宴席的酒杯里,装的不再只是酒,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联结。当年轻人举起一杯低度酒、甚至一杯奶茶也能坦然接受祝福,我们知道,一个更加开放、轻松、多元的宴席时代,正在到来。

而真正读懂这杯酒的人,才会是未来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