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笔者乘车经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隔窗远眺,见丹江浩渺,长渠如练,生机盎然,好一幅绝美的江山如画图!
牢记嘱托 守好一库碧水
水花翻涌,水汽氤氲。站在渠首枢纽观景台,口鼻仿佛充满了丹江水的甘甜味。
为做好渠首周围的水质保护工作,九重镇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扎实推进“三山绿化、廊道绿化、产业造林”等造林绿化工程,先后种植红枫等苗木30余万株,全镇森林面积达4.8万亩,绿色九重成为渠首一大地标。
运行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北方输水710多亿立方米。九重镇在实践中积累和完善“水清民富”承诺,通过重拳减排、铁腕治污,先后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3家,关停取缔4座加油站,规范42家畜禽养殖场户,全面消除干渠污染隐患。建成2个污水处理厂、19座污水处理设施,维护升级污水管网12000余米,开挖疏浚内河5条,水质保护屏障全面筑牢。同时,引进永泰尾气回收、物华秸秆回收等绿色项目,鼓励九龙、九晟等10余家企业实施环保技改,主动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传统产业。九重镇逐步实现绿色化转型,让南水成为“重视节水治污”的转型之水。
“我们坚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加大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力度,抓好污染防治,切实维护水质安全,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九重镇党委书记周保全说。
产业活水 浇灌富民沃土
傍晚,丹江鱼的清香从红瓦白墙的小楼里飘出来。九重镇邹庄移民新村的村民邹新曾一家正围坐在桌前,享受着移民的幸福新生活。
位于渠首附近的邹庄村共有175户750人,2011年6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搬迁到这里。村里想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几年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智慧农业,村里流转2000多亩土地,发展了三四百个温室大棚,种植草莓、甜瓜等经济作物。”邹新曾的儿子、村委会副主任邹会彦说。
除此之外,邹会彦积极拓展致富门路,开起农家乐,销售土特产。“俺家门口摆放的这些大邹庄炒货,黄沙炒黄豆、手工麻叶等,游客可以自由试吃。”邹会彦说。
“挖好渠,产业活水慢慢就能涌上来!”
啥是产业活水?邹会彦举例说,村里成立江山文旅公司,市场化运营大邹庄景区,打造红颜草莓、“问渠”石榴酒等文创产品,开展了研学游项目,加上果园猕猴桃采摘,游客来了,收入自然就增加了。
“以前一到农闲就没事儿干。现在去园里干活儿,一天最少能赚几十块钱!”正在大棚里管护甜瓜苗的张大娘笑着说,“工作有了,钱就多了。”
邹庄村的产业兴旺是九重镇近年来产业发展的缩影。全镇积极发展以林果业为首的生态经济,在库区周围发展起30余万亩软籽石榴、杏李等经济作物,引入福森药业等农业龙头企业,连片打造金银花、红薯、大棚草莓等3万余亩生态产业,带动全镇24个村、5000余户农户参与发展,让全镇农业既有“绿景”又有“钱景”,一大批渠首名优农产品畅销全国。
银发护水 初心映照丹江
天色熹微,在九重镇陶岔村,穿着“渠首银发护水队”字样红马甲的九重镇退休干部王光军就跟几位队友一起,来到渠首大坝附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穿梭在络绎不绝的游客中,或捡拾垃圾,或宣讲环保知识,格外引人注目。
“守好这一库碧水,我们退下来的老党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王光军说,退休后,他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经过充分调研,九重镇“保水质 护运行”渠首银发志愿服务队成立。
“李红霞负责学教宣传,王克瑞负责活动组织协调工作,丁书声负责勤务安全工作……一号召,镇上42位退休同志都加入进来了。”王光军介绍,队员按照自愿参与、就地就近、义务服务的原则,分任务、定目标全力护水。
更让王光军欣喜的是,淅川县其他沿库乡镇退休干部看到他们的行动后,也相继成立了保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为水质保护工作添砖加瓦。目前,这支队伍已发展壮大到346人。
“2024年12月30日,我们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这是荣誉,更是激励……”夕阳西下,“王光军们”的背影渐渐远去,那一抹抹“志愿红”却成为渠首大坝上永恒的风景。
“护水是系统工程,需全民参与。”九重镇镇长贾进伟介绍,除了联合银发护水队、渠首民兵连等护水组织,九重镇还成立了守好一库碧水专班,坚持“一河一策”,严格落实镇村两级河长制巡河制度,统筹全镇45名河长与58名保洁员常态化巡查监管,把水质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全面筑牢水质保护防线。
治水兴邦,泽被万家。如今的九重镇,清水北上与富民兴业交响,生态答卷与发展蓝图同绘,正续写水清民富镇强的美丽新篇章。(来源:淅川县委宣传部 作者:卢晋荥 杨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