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海面上,116台白色风机列阵迎风,将浩荡海风转化为清洁电能;深远海域中,148个深水网箱星罗棋布,孕育着鰤鱼、马面鲀等优质海产;南澳沙滩边,游客们逐浪戏水,悠闲品尝着本港海鲜……盛夏七月,南海之滨的汕头,大潮澎湃,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向海图强画卷正徐徐展开。

汕头正加快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 汕头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汕头市锚定加快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立足自身海洋资源禀赋,统筹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临港产业与滨海旅游协同发展,推动碧海银滩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金饭碗”。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汕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544.7亿元,占GDP比重16.3%,年均增速7.6%,“蓝色引擎”正不断驱动特区经济破浪前行。
风电领航,创新港崛起了产业高地
作为全国五大海上风电基地之一,汕头海域风能资源禀赋卓越,年平均风速达9-10米/秒,有效发电小时超3800小时,可谓发展海上风电的天然沃土。
立足这一优势,汕头将海上风电列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以海上风电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加快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目标,构建“1+3+3”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一个海上风电母港,三个基地(高端装备制造、新技术试验、政策先行区),三个中心(技术创新、检验认证、人才培训)。

汕头南澳海域上,白色风机列阵迎风 南澳县委宣传部供图
2017年,汕头拉开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序幕后,迅速吸引大唐、华能等能源巨头在此落子,一大批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也相继闻“风”而至,扎根南海之滨。短短数年内,汕头海上风电产业从零开始,已顺利建成了大唐南澳勒门Ⅰ、华能勒门(二)及大唐勒门Ⅰ扩建三大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
其中,扩建项目安装有全球领先的16兆瓦风机,“建设高峰期投入50艘船、800余人,93天实现首台风机并网,这是汕头速度!”大唐汕头新能源副总经理陈树一感慨地说,这些扎根深蓝的“钢铁森林”年发电超30亿度,相当于节约标煤11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9万吨,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绿能”。

汕头南澳海域上,白色风机列阵迎风 南澳县委宣传部供图
海上风电产业的崛起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如今,国际风电创新港内,全球首个覆盖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制造、检测认证的“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产业园已建成投产,上海电气、金风科技、德力佳(齿轮箱)、洛阳轴承等全产业链龙头在此协同发展,填补了省内空白;广东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可测试24兆瓦级风机,破解“卡脖子”难题;40兆瓦级六自由度测试平台即将投用,剑指全球风电测试技术巅峰。
汕头市发改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地海上风电产业初具规模,累计引入项目覆盖全产业链,2024年带动涉海设备制造业增加值11.66亿元。可以说,汕头的海风,不再是呼啸而过的自然之力,而是驱动绿色能源革命的强劲动力。
牧场深耕,蓝色粮仓孕育富民希望
当风电叶片切割海风时,深海中的网箱里正悄然孕育着一个个“蓝色粮仓”。据悉,作为广东海洋牧场布局的重要节点,拥有1.05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汕头,将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推动渔业从近海向深远海拓展,构建“渔港集散、养殖加工、冷链物流”的全链条渔业发展新模式。

汕头积极发展深海养殖产业 南澳县委宣传部供图
汕头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汕头拥有深水网箱养殖企业9家(含国企2家),养殖用海面积约3万亩,已建成深水网箱148个(标准箱),主要养殖鰤鱼、鮸鱼、马面鲀、金鲳鱼等品种,预计产量1480吨、产值4400万元。
“过去只能在近海养殖,现在借助深远海装备向深蓝挺进,深水养殖环保耐用、抗风浪,鱼儿游得开、病害少,肉质也更鲜美!”在汕头较早投身深海网箱养殖的耕泰洋水产相关负责人表示,优质的“汕字号”特色海产正在逐渐形成从育苗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汕头县域经济突围的关键抓手。为此,汕头不仅率先出台了《汕头市深水网箱养殖专项资金扶持措施(试行)》,而且制定了《汕头市政策性海水网箱水产养殖风灾指数保险增加气象预警责任方案》等配套文件,足见其对于保障海水网箱水产品的重视程度。

汕头南澳县云澳渔港 南澳县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升级远不止于此。汕头精心布局,建成汕头大学的“广东省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14个科技创新平台,推进打造“汕优1号”和“汕优2号”南澳紫菜、南澳金贝等特色贝藻类品牌;建成海门、云澳两大国家级中心渔港和达濠国家一级渔港,形成了5个万亩级“鱼—贝—藻”立体生态养殖基地,“海上粮仓”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汕头更瞄准“两条鱼”(马面鲀+高体鰤)打造20亿级特色产业,让“汕字号”水产品牌闪耀全国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汕头还积极探索“海上风电+”的融合创新模式,培育发展特色鲜明的海洋新质生产力,全力助力广东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据悉,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正积极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其主导的“盛唐一号”现代化海洋牧场主体结构正加紧建造。该平台养殖水体约1.2万立方米,计划养殖章红鱼,预计年产值约1900万元,是“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旅赋能,滨海风情点燃城市活力
南澳岛畔,海风轻拂,游客们在洁净的沙滩上尽情感受着海浪的轻拍;海滨长廊里,晨跑者与骑行爱好者迎着朝阳,在海风中享受运动的乐趣;黄金海岸边,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在海浪声中此起彼伏;妈屿岛中,百年老榕树下,茶香伴着潮剧唱段在海风中飘荡……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汕头的滨海旅游也迎来了它的黄金季节,成为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一抹靓丽风景。

美丽的南澳岛是全国热门的滨海旅游打卡胜地 南澳县委宣传部供图
“我已经习惯了每到假期南澳的人流车流就会增大,但是这个‘五一’假期的火爆程度还是超乎我想象了。”在南澳岛上开饮食店的岛民阿钦告诉记者,节假日的南澳岛总是人山人海,来自全国各地游客们在这里踏浪赶海、品尝生猛海鲜、享受精品民宿。
阿钦的感受,有着详实的统计数据支撑——2024年进入南澳岛的游客数量首次突破千万,达1051.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0.04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更迎来“爆发式增长”,游客量310.55万人次,收入12.21亿元,同比增长56.3%和65.77%。可以说,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南澳岛,是汕头滨海旅游版图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近年来,南澳县在国家、省、市各级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抢抓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发展机遇,大力推动海洋运动项目的发展,加快完善竞赛硬件和基础服务配套,通过举办冲浪、桨板、帆船帆板、海岸赛艇沙滩冲刺赛等国际、国内高规格体育赛事和群众性体育运动,加速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以最佳姿态迎接十五运会的到来。

南澳县发展水上运动,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 南澳县委宣传部供图
事实上,不止于南澳,汕头正依托丰富的海岸线和海岛资源,通过不断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潮汕文化为魂、海岛风光为韵”的立体滨海风情旅游体验。
近年来,汕头在支持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先后出台了多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以及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等,为文旅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同时,通过深入挖掘潮俗文化、海洋文化等资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和产品。
其中,在今年的汕头产业发展大会上,总投资超33亿元的上华华灯初上全域文旅项目、井都“十里银滩”旅游产业项目等14个文旅相关项目在现场签约或开工,目前正如火如荼推进中。同时,汕头还不断加强与厦门等城市的区域合作,通过邮轮航线、海上游产品联动,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客源市场。
文 | 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