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教育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数字化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机遇,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教育数字化的方法路径,助力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跨越,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智慧教育正呼唤教育智慧。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广泛应用,正在重塑知识供给模式和科研创新范式,促使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形态深刻变革。教育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智慧教育绝不仅仅是数字技术的引入,更是教育理念、教育思维的创新和跨越。推进智慧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要以智慧教育平台为连接桥梁,推动建立新型的学习合作机制,进一步顺应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青海集高原地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于一身,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倍增器”,认真落实《青海省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智慧教育赋能发展体系,建强用好青海智慧教育平台,聚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西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三个样板”。要立足“智慧教育元年”(即2025年),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让数字化打开课堂新空间,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引导者、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的角色转型中,构建“师—生—机”三元协同课堂新模式,促使教育教学从“黑板+粉笔”向“云端+终端”转变,让孩子们在“一张网”上共享资源、“一朵云”上共同成长;推动“智能学伴”“数字导师”等创新教学模式广泛应用,让学生在真实应用中提升数字能力,让海量知识触手可及、应用服务多点开花、人工智能成为催化认知跃迁的“超级杠杆”。同时,要以教育家精神与数字化赋能双轮驱动,展现教育强国新作为。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背景下,教师要突破单一学科壁垒,具备交叉学科知识储备和融合创新能力,站上学科发展前沿掌握学科最新动态,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要依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加强教师数字能力培训,打牢教师数字素养地基,提升教师智慧教学设计能力,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提升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数字化胜任能力,促使青海教育在数字化“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实现从信息化向数字化的升级、从量的扩增迈向质的飞跃,让教育数字化新成效成为数字青海建设新亮点、新突破,极大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
大力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技术是手段,育人是根本。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数字化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教育变革,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成长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满足人民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新期待。我们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广泛汇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要加强城乡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促进数据在各级教育体系自由流动,提供多类型、多层次、多样态的优质学习资源,加速释放数字红利,助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教育数字化深度融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的教育基础设施,在实现教育资源精准供给、优质供给上集中发力,赋能“教”与“学”齐头并进。特别是可以通过信息跟踪挖掘、数字回溯分析、科学监测评价,智能学习分析系统精准构建个人学习画像,为每位学习者量身定制最优教育方案。近年来,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依托青海智慧教育平台,把学历继续教育全部迁入云端:学生端实现三江源生态、高原农牧等本土特色课程的海量共享与过程监测;教师端通过“同步课堂+名师工作坊”创新教学模式;管理端则以省级教育政务云为底座,打通学籍、教务、资助、证书等数据孤岛,做到“一网通办”。数字化不仅解决了传统继续教育流程繁琐、追溯困难等老问题,更成为撬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支点。为此,要推动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充分释放和激活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育数字化、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不断完善与数字教育相适应的制度设置和发展生态,整体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让数字化全面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治理、研究创新;不断强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思想观念,以数字之力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并确保不同区域教育数字化建设符合实际、因地制宜,有效缩小区域、城乡和群体间的教育差距,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教育部印发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调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打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完善政府统筹、教育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新技术、新概念、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不断涌现,知识迭代更新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应对“知识爆炸”、对抗“知识老化”,获得与时俱进过硬本领,实现人力资本水平持续提高、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要求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中,通过智慧教育精准捕捉教育者、学习者的诉求与变化,并催生出全领域、全要素、全流程的科技型教育模式。近年来,聚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青海智慧教育平台上线“石榴籽”系列微课,深情讲述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累计学习人次突破50万;聚焦西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依托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西宁—海东都市圈5所高校共享数字化学习中心,农牧区教学点卫星接入率达100%,实现优质继续教育资源“无落差”覆盖;聚能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继续教育开设“国家公园管护员”“清洁能源运维”等30余个紧缺人才培训项目,近三年线上培训规模突破10万人次,其中80%以上学员来自基层一线,为清洁能源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实践表明,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释放了倍增效应。以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既要解决学习资源,夯实学习型社会数字基座,积极建设集成化、智能化数字平台,汇聚高质量数字学习资源,丰富数字化资源与内容供给;又要强化服务,不断创新智能化、体验式的学习场景,为学习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过程学习服务,更好满足学习者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持续推动平台功能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实现青海人才规模与质量双跃升、教育公平与民族团结双促进、服务产业与生态双升级,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以青海智慧教育平台为底座,以数字化赋能继续教育改革创新,在高原大地奋力书写“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时代答卷。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