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为参观者准备了多种游戏任务卡。 南都记者 侯婧婧 摄

“寻迹羊城2024——广州古城考古新发现”展览。 南都记者 侯婧婧 摄

蕃坊主题游戏。

鬲叔兴父铜盨。 佛山市博物馆藏

黄炳鸭。 佛山市博物馆藏

南汉二陵博物馆推出的“数字文物墙”。

时值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上午,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国家文物局发布2024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同时发布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广东海事博物馆的展览“遇见黄东:一个清代广州‘事仔’的大世界”获得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举办的“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获得优胜奖。
据媒体报道,佛山市博物馆副馆长王海娜近日表示: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力争在今年国庆节前面向公众开放试运营。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聚焦非遗保护、青年力量的关键作用,以及前沿科技的负责任应用。位于广州大学城、与超过20万名师生“共处一岛”的南汉二陵博物馆,已率先开启了这些探索。南都、N视频记者走进展馆发现,该馆举办的“寻迹羊城”系列展览,以轻松鲜活、令人耳目一新的展览方式,将上一年度的最新考古成果分享给大众,让岭南古城文化“活”起来;新打造的“数字文物墙”,用“抽盲盒”游戏来展出馆藏精品文物,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感;实施开门办展、馆校合作,让本科生的设计成为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年轻人的创意吸引年轻人……
探 索
用游戏的方式打开展览 引导观众主动探索文物
“想象一下,你现在站在广州城的原点,有3个入口可以进入不同时空的广州……”
走进“寻迹羊城2024——广州古城考古新发现”所在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镶嵌在墙体中的白色木箱,每一位参观者都可以从中抽取一张游戏任务卡,同时获得新的身份和ID。与3个“游戏副本”相对应,展厅在不同方向上设置了3个入口,方便人们按照任务卡的指引,快速跳转到不同的参观路线。
这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推出的第5个“寻迹羊城”原创性考古新发现系列展,4月30日刚刚开幕。
作为广州考古成果展示的品牌项目,“寻迹羊城”展览自2021年创办以来,以其及时转化考古成果的“上新速度”和“扑面而来的分享感”,受到众多博物馆爱好者的好评。
“寻迹羊城2024”展览策展人王斯宇向南都记者介绍,今年的展览延续了“分享考古新发现”的品牌特色,在此基础上也调整了展览思路。“以往我们是像盘点一样,把每一年的考古成果向公众汇报,今年不再是这种通盘的介绍了,而是有意集中到一个主题,分享我们的思考。”
2024年,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在省、市文物局的指导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越秀区中山五路南侧、教育路东侧的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了东汉晚期、东晋、南朝及唐代广州城西城墙的一段及其附属设施,清理了五代南汉时期大型建筑基址,唐宋时期西湖石筑、木构堤岸,明清时期流水井古道、明代大型居址和清代书院建筑基址等。
小马站古城遗址的发掘,实证了广州城自汉至唐“千年不变”的稳定格局,揭示了广州城逐渐突破城垣局限,向西、东、南辐射发展的趋势。
以小马站作为立足点,王斯宇希望今年的展览可以带领观众换一种视角探索广州城。“因为广州不像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其他名城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古城’痕迹。很多即使在广州生活了很久的人,可能也不知道广州有古城墙。刚好小马站去年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城墙,所以我们选择用城墙切入,讲述广州城的发展变迁。”
而在策展时加入“游戏”的包装,则是一种新的试验,通过设置与三个展览板块相对应的“南越修苑”“宋代修城”“清代修史”任务卡,引导观众主动探索,通过展览建构自己的观点。
王斯宇透露,游戏任务还在持续优化,他们还在收集观众的反馈。如果大家喜欢这样的呈现形式,后续他们会考虑增设真人NPC,与观众形成交互,创造更沉浸的“穿越”体验。
互 动
学生设计作品进入展厅 “古人反穿越”实时对话
今年的“寻迹羊城”展览中,还融入了两个由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团队创作的互动项目。
其中,位于唐代展区的一块巨屏,肉眼看只是一片白雾,但拿起桌上的偏光镜,就能穿透“历史的云雾”,看到像素游戏风格的唐代蕃坊百景。在这个名为“寻找失踪的探险家”的游戏中,观众可以通过像素小人的文字提示进行解谜,同时直观地浏览广州蕃坊的建筑与分布。
另一个互动装置作品《千年城垣众生谈》,让参观者作为主控角色,与4位不同朝代的历史人物赵佗、步骘、刘䶮、程师孟开启群聊,输入任何想问的问题,都可以获得他们的“回复”,进一步了解广州城市建设的时代变迁。
这个作品是由广美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3名大四女生李琦、张可彤、胡文慧完成的。
李琦主要承担了交互设计的部分。她向南都记者介绍,在指导老师曹国媛、李晓媛的帮助下,同学们在设计前期就与“寻迹羊城”策展人王斯宇取得联系,结合小马站古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确定历史人物,用AI工具制作了带有他们身份设定和性格特征的数字人,通过DeepSeek的API接口实现“古人反穿越”的实时对话。
在校学生的设计作品,如何能够进入真正的博物馆?
指导老师曹国媛告诉南都记者,该校开设的艺术与科技专业(展示方向),本就与博物馆展览密切相关。由于南汉二陵博物馆就在大学城中,与广美距离很近,双方从三四年前就开始了公益合作,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以前我们在教学中属于‘真题假做’,到了后面,我们真正地与博物馆的需求对接,不断磨合。现在基本上我的每一门课程、指导的每一届本科生毕业设计,都会跟南汉二陵博物馆合作,他们也都很支持我们专业的发展,形成资源共享。”曹国媛说道。
这种合作模式催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指导老师李晓媛说,用“时空折叠”的形式把不同朝代压缩进聊天窗口,正是年轻人重构历史记忆的密码。她特别提到,学生团队为历史人物植入了Z世代的社交习惯,“当古人用表情包和网络热词交流时,严肃的考古结论就变成了可分享的社交货币。”
事实上,这样的馆校合作,还立竿见影地体现了当下年轻人的审美,为策展带来了更多青春气息。
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身为“00后”的张可彤提到了自己对于博物馆的期待:“不要只有传统的‘文物+展板’,还可以跟当下流行的AI、VR等技术多一些融合,把展览变得更有趣、更丰富。”
李琦说:“如果仅仅是阅读文字介绍,大家对这些文物的理解可能不会很深刻。我们可以在视觉呈现和交互方面做一些突破,甚至尽可能地针对听觉、嗅觉等其他感官做出突破创新,相信会让游览者对这些文物、历史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尝 试
AI制作文物小视频和动画 拥抱新时期的博物馆受众
在“寻迹羊城2024”展览主视觉——大写的“城”字和广州古城地图中,还嵌入了一块显示屏,持续播放着今日的广州城景。人来人往的公园前、西门口、光明广场……其实都曾有过城墙。考古工作者们就是在这些地方展开发掘,追溯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
这些蕴含“古今对照”之意的现场视频,由南汉二陵博物馆文物信息部拍摄制作。部门负责人易偲告诉南都记者,从今年的“寻迹羊城”展开始,他们加大了对展览多媒体项目的支持,并且更多地介入考古工地拍摄,通过视频展示考古工作的细节。
这个低调的部门,其实已经在文物信息化方面做了很多率先尝试。比如南汉二陵博物馆日前推出的“南汉数字馆”小程序,通过数字化采集和再加工,将线下展览搬到“云”上,让公众可以随时随地、720°全景式逛展。
位于博物馆二层的“羊城遗珍·广州考古数字之窗”(也叫“数字文物墙”),则是他们今年推出的又一亮点成果。超大屏幕展示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在不同区域时操作,用指尖触屏展开广州的历史画卷。
“考古类的‘数字文物墙’,这个在广东应该是首创。”易偲颇为自豪地说。“数字文物墙”的首页设计以独特的考古地层形式呈现,还原考古发掘现场的地层沉积状态,越在上层的年代越早,越在下层的年代越晚。游客感兴趣哪个年代,就可以直接在对应的地层点击,还可以“抽盲盒”探索这一朝代的文物。如果抽到的是一级文物,就会触发动画彩蛋,用易偲的话说,“让人有挖到宝的感觉。”
点开文物详情页,游客不仅能看到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还能以3D模式自由触控,操纵文物旋转、缩放,查看文物的立体形态和细节特征。这个互动功能展示了易偲和同事们正在进行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对库房中的珍贵文物进行三维采集。目前,可供公众查看的有100多件文物。
考虑到小朋友的接受习惯,他们还在“数字文物墙”的一侧添加了视频区,用AI模型等方式制作出生动幽默的文物小视频和动画,让馆藏文物以鲜活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如何拥抱新时期的博物馆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互联网原住民”?易偲分享了自己的思考:“现在是快节奏、‘快餐式’的时代,我更加热衷做一些短视频,就10来秒的时长,让观众觉得很有趣,后续就能够参与进来。”
下一步,文物信息部还计划给文物信息赋予二维码,“到时候,对哪个文物感兴趣,就可以扫码‘带回家’。”
相关新闻
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力争国庆节前试运营
据媒体报道,佛山市博物馆副馆长王海娜近日表示: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力将争在今年国庆节前面向公众开放试运营。
南都记者向佛山市博物馆相关人士核实得知:市博物馆确实有相关计划,正在抓紧铺排各项工作,“今年肯定是要开馆(试运行)的,但具体时间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今年4月11日,佛山市博物馆召开2025年新馆建成开放全馆动员大会,佛山市博物馆馆长凌建表示:今年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已被写入2025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市文广旅体局重点工作,各部门、各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要确保新馆任务顺利推进,冲刺170天,合力确保新馆顺利建成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凌建为近期履新,他1968年8月生于江西省萍乡市,毕业于中山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曾任佛山市祖庙博物馆馆长、顺德博物馆馆长等,已从事文博工作29年。
南都此前报道:佛山市博物馆新馆自规划起已经有17年,封顶已有7年,不少市民期待早日与佛山市博物馆新馆见面。
2008年,佛山市博物馆与佛山祖庙机构分设,佛山市博物馆设置临时办公地,新馆建设提上议程;2009年佛山市博物馆新馆建设随佛山新城文化中心规划正式启动;2009年至2015年,受下穿的轨道交通影响调整方案;2015年11月,项目施工;2018年1月,佛山市博物馆新馆主体建筑结构正式封顶;2020年11月,新馆土建及初装修进入收尾阶段;2021年8月,投资建设方新城公司正式将场馆移交至市博物馆,市博负责的包括陈列展览、库房设备、专业安防、智慧博物馆等专业装修全面启动。资料显示,已建成但未开放的佛山市博新馆,总体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核心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
5月13日上午,佛山市博物馆召开展览展品征集座谈会,会上介绍:市博物馆设有基本陈列三个,分别为“传奇都会——佛山历史文化陈列”“石湾是个美陶湾”“风物最岭南——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另外还有临展厅、国宝厅两个展厅。
当前新馆装修进度及陈展进度如何?王海娜介绍,一层陈展项目设计及施工管理人员已驻场办公,正在进行设计方案优化及展品校对工作,施工图已提交相关部门审核;二层陈展项目设计及施工管理人员也已驻场办公,正在编制完善施工图,同步开展展柜选型等工作。陈展等项目计划5月23日全面进场施工,8月31日完工,争取国庆前场馆面向公众开放试运营。佛山市博物馆儿童文博天地已完成提升改造,儿童社会教育空间将于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孙振凌 黄茜 部分信息源自:博物馆头条发布、佛山新闻网等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 制图:黄亚岚(即梦AI)